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大陸政經發展專題
Seminar on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y 
開課學期
99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政治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張登及 
課號
PS7042 
課程識別碼
322 M407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5,6(12:20~14:10) 
上課地點
社科研3 
備註
碩班必修:本國政治。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20人
外系人數限制:3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92ChinaPE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承襲本系前階段授課者之規劃,為研究所層次探討當代中國大陸政經社變遷的導論性質課程。課程內容主要涵蓋(1)中共社會政治史;(2)中國大陸政治體制、發展與改革;(3)中國大陸經濟改革與轉型;(4)「中國模式」的意義反思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目標包括:(1)使修課者對中共政經發展史具備基礎和進階的瞭解;(2)使修課者認識如何以社會科學方法,在此一領域進行經驗性與歷史性研究的,以奠定學習者逐步建立本身獨立研究能力的基礎,發展自主的研究設計和撰寫能力。 
課程要求
(1) 課堂口頭報告與參與討論(包括擔任最後兩週期末輪流報告的評論人)(40%)。
(2) 期末報告(60%)─選擇一週主題進一步延伸閱讀,發展為深入文獻回顧、論文大綱或研究報告,最後兩週進行輪流口頭報告與評論,並獲得意見進行修改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三 15:30~17:20 
指定閱讀
Andrew Walder. Communist Neo-Traditionalism, 龔小夏譯,共產黨社會的新傳統主義。(香港:牛津大學出版,1996年)。
Barry Naughton. The Chinese Economy: Transitions and Growth (New York: MIT Press, 2007).
David Zweig, Internationalizing China: Domestic Interests and Global Linkages (Ithaca, NY: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, 2002).
Jean C. Oi and Andrew G. Walder (eds.),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(Stanford, CA: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99).
Merle Goldman and Roderick MacFarquhar (eds.), The Paradox of China’s Post-Mao Reforms (Cambridge, MA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99).
Elizabeth Perryand Mark Selden ,eds. (2000), Chinese Society: Change, Conflict,and Resistance (New York: Routledge).
Susan Shirk,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(Berkeley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1993).
Yang Dali (1997). Beyond Beijing: Liberalization and the Regions of China (New
York: Routledge).
------ (2004). Remaking the Chinese Leviathan: 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Governance in China (Stanford, CA: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).
丁樹範主編,胡錦濤時代的挑戰(台北:新新聞文化出版公司,2002)。
史景遷(Johnson Spence)。天安門: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(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: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, 1895-1980)。溫恰溢譯(台北,時報,2007)。
石之瑜,中國大陸的國家與社會(台北:五南出版,1994)。
朱雲漢、王紹光、趙全勝主編,華人社會政治學本土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(臺北:桂冠圖書,2002)。
何思因主編,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(台北︰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,2003)。
吳敬璉,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教程。(上海:遠東出版社,2010)。
胡繩,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(北京:中共黨史出版社,1991)。
胡鞍鋼、王紹光、周建明編。第二次轉型:國家制度建設(北京:清華大學出版社,2002)。
徐斯勤,「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: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」,政治學報(中國政治學會出版),32期(2001年12月),頁95-170。
陶儀芬,「從『放權讓利』到『宏觀調控』──後鄧時代中央與地方金融關係的轉變」,丁樹範主編,胡錦濤時代的挑戰(台北:新新聞文化出版公司,2002)。
馬立誠、淩志軍,交鋒: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 (北京:今日中國出版社,1998)。
陳志柔,「中國大陸農村財產權制度變遷的地方制度基礎:閩南與蘇南地區的比較」,台灣社會學,第二期(2001),頁219-262。
寇健文,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:制度化與權力轉移, 1978-2004 (台北:五南,2004)。 
參考書目
以第一週所發課程大綱紙本為準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末報告(研討會) 
60% 
 
2. 
課堂報告與參與討論 
4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3  第一週:課程簡介與分組 
第2週
3/02  第二週:教師專題報告:感覺中國崛起—知識與視角 
第3週
3/09  第三週:歷史、政治與文本(一) 
第4週
3/16  第四週:歷史、政治與文本(二) 
第5週
3/23  第五週:歷史、政治與文本(三) 
第6週
3/30  第六週:政治發展(一)—菁英政治 
第7週
4/06  第七週:本校溫書假(停課一次) 
第8週
4/13  第八週:校外專家專題演講--冷則剛教授談「上海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」 
第9週
4/20  第九週:政治發展(二)—制度、國家與社會 
第10週
4/27  第十週:政治發展(三)—中央與地方關係 
第11週
5/04  第十一週:經濟體制改革(一):總體戰略 
第12週
5/11  第十二週:經濟體制改革 (二):產權與投資 
第13週
5/18  第十三週:經濟體制改革 (三) 農民、農業、農村 
第14週
5/25  第十四週:政治改革、全球化與「中國模式」(一) 
第15週
6/01  第十五週:政治改革、全球化與「中國模式」(二) 
第16週
6/08  第十六週 政治改革、全球化與「中國模式」(三) 
第17週
6/15  研討會(1) 
第18週
6/22  研討會(2)[或特邀學者演講]